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位置: 金石秀水网文学艺术网 >> 作者三 >> 交流学习 >> 正文
 
【杨通性】中小学生中的沉重话题--减负
 更新时间:2019-8-20 21:27:35  点击数:1985
【字体: 字体颜色

中小学生中的沉重话题--减负

西安市碑林区教育局原调研员 杨通性

 

  从1986年贯彻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法" 以来,教育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 一直都是教育战线上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减负,减了几十年了,好像问题还不少! 

  让我们回顾一下减负历程: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90年也 印刷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1999年和2000年国家都制定了中小学生减负的要求;2013年出台了减负的10条规定;2018年出台了30条规定,内容、要求、措施都非常明确,表面上、形式上各级各部门都在认真贯彻,然而问题却不仅得不到彻底解决,相反,且愈演愈烈。目前的主要表现:一是考试的变化让负担有增无减。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生升初中就近入学不考试。为了回避这个矛盾,小学生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而一,这样考也就罢了,录取吧,不行,民办学校还要考。考了还不行,还要面试 ,面试录取剩下的再去抓阄。许多孩子就是这么一关一关地过,身体负担、精神负担都不轻,哪来的减负! 二是管理机构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却弱不禁风。现在政府建立了督导部门,各校也都有了督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加强了纪检监察工作,基层学校还增加了大学区管理,可以说面面具到。但是, 对于乱办校、乱办班,补充教材、辅导资料、试题汇编满天飞的乱象在制止、执法上仍然无力,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依然解决不了。三是学校领导大眼瞪小眼 ,束手无策,你说咋办就咋办。目前,学校没有多少自主权,特别是公办学校,各部门的会议、检查、评估等着实太多,学校忙于应付。更何况仅凭一校和几校之力也解决不了减负问题。当前,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在管理、师资、生源、经费 方面差距明显,虽然今年教育行政部门想用"抓阄"平衡生源,这样的主观愿望恐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受经费的限制,公办学校的竞争力明显下降了,致使有些学校办学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个别学校在补课、招生、收费时作些小动,也违反了禁令。不正当的竞争必然导致不好的结果,加重负担首当其冲。四是家长焦虑,各行其是。现在家长的期望在递增,对减负有看法,都不同程度的在给孩子增加作业、安排补课。小学生是弱势群体,绝大部分都是家长说什么是什么 ,不可抗拒。

  综上所述,"减负"已成为一个社会顽疾,不是一家一户、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了。必须动员全社会的仁人志士出主意、想办法。形成共识,才能得已解决。确保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对此,笔者谈一些拙见。

  第一,真正提高认识、确实转变观念,对过重负担说"不"。首先我们要弄清减负的含义,那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使它符合学生的年龄、身体、心理特征,不超过其承受能力,即合理的负担。其次相关部门要下决心花气力管理好教育市场的各种乱象,建立减负的长效机制。学校再不要给学生代购额外的学习资料,坚决斩断各种利益关系的链条,使过重的负担降温到合理的负担。

  第二,要大张旗鼓的璋显教育的公益性质。教育从来就有明确的公益性,特别是中小学,要培养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不是产品,更不是商品,没有买卖,没有利润。过去有钱人办学也不是为利而是图名。我参加工作时,就有一所私立的育英小学,10多个班,10多名教师,几百名学生。该校学费比公办小学每生多1元左右作为经费,不足部分由办学的校长自掏腰包,校舍由校长建造,该校教师工资比公办教师每月少数元,文革期间才由政府接管,办学条件比较困难。现在的民办学校条件都比较好,办学都有基本标准,配备比较齐全,收费原则以收抵支。但是,投资无上限,设备越好收费越高,很多学校每期学费已达万元以上,其标准是由学校支出来计算、决定的。为了孩子,家长硬着头皮也要设法交齐,就这样有的还要拉关系、找门路、挤破头求录取。而公办学校就不那么乐观!我想,毕竟是中小学校,投资应有上限,学费不可太高,还是要提倡公益性质,不忘初心,还原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的本质面目。学校不是赚钱的场所,教育不是发财的事业。我们也可以把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都纳入学区,学生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分配,岂不皆大欢喜!

  第三,家庭教育不可偏颇,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是孩子的第一监护责任人,有时对孩子起决定作用。所以家长要不断地了解孩子的身体、思想、学习、特长、爱好等等、尊重孩子,"量体裁衣",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寄托过高的期望。要进行感情教育,要关心孩子的思想、身体、心理健康,给孩子留一些空间,让他们全面发展。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家长给孩子挑学校、加作业、报各类补习或培训班,其目的一是想让孩子多学学好;二是将来找个好工作;三是不要把自己的遗憾留给孩子。可谓用心良苦!其实家长的一些不切实际地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不是拔苗助长、就是孩子逆反厌学。因此,各校要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方法和学生中的生动事例教育家长,配合学校正确地实施家庭教育。四是要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是科学的,所以也是严谨的。有人提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个伪命题",笔者确认是对的。所谓"孩子的起跑线",既没有确切的范围,又没有科学的含义,是胎儿阶段、幼儿阶段、还是少儿阶段?糊里糊塗、模糊不清。导致一些家长热衷于胎教、热衷于幼教、热衷于小学生学奥语奥数,追求起点高、起点早。使过重负担又有新的说词,还提前了许多。所以,类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科学地说法、宣传或论点绝不能随便出笼,要认真推敲、反复论证,防止扰乱人们的教育思想,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

  第四,教材、课程设计要合理,做到相对稳定、符合实际。保留那些传统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和经典经验;合理增添应知应会的现代知识。现在,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高年级有的内容低年级就不用学,避免重复,节约时间。地理、历史、自然等一些常识在小学、中学都有,可以只在中学学习;初中高中的英语课和语文课每周都是7节,(汉语还包括两节作文)。这对国民教育来讲,相比之下语文课时太少,而英语就点喧宾夺主啦。英语是个专业,除专门人才外,一般人学些常用语就可以了,实际上许多人学的英语在工作中用处是不大的,不仅浪费了大好时光,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第五,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设法让初考、中考招生一次进行;让考试有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合理性和探究性。1、动员社会各界就招生考试问题建言献策,常言道高手在民间,为什么不能发动群众呢?是的,考试内容必须保密,但招生考试的方式方法、分配方案、解决入学难都是可以走群众路线。何况初考、中考、高考已是民生大事,民众参与理所当然!2、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做法。一定要做到教材、教学、学习考试内容相统一,杜绝那些偏、奇、怪、离的现象。今年的小学升初中。面试环节说的很简单、很轻松,实际不然。其内容就有"品德修养、学习习惯、身心发展、团队合作、艺术素养、创新习惯"六方面之多。再看过程,"是经过专家非常周密、细致、全方位考量"的。还有,"其中各校有自主权;各教育行政机构也可不同"。真是太"完美"了!据说面试的小题目近50个。现在的规律是考什么,学什么,补习什么,辅导什么,什么就热火,这已是各种考试衍生的特产。所以,面试消息一出,孩子要培训、要辅导、还要预演也就顺理成章。一个小升初就这么复杂,难怪有不及格的,还有得0分的。如果能用征集意见、开会论证等形式,不闭门造车,就可能避免一考再考、抽签抓阄这样的形象。

  第六,宣传舆论和媒体的引导要全面而不能片面,教育评估既要看面上的东西更应讲求实际。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这是好事,适度宣传报道无可厚非,但是不能一窝蜂、一边倒地大肆宣扬。也应该宣传报道那些提高多变化大、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改变命运而摘掉差生、差校帽子的个例和集体,不要老把镜头、笔头对准考试后的状元、第一名。也去在所谓后进的群体里挖掘那些感天动地的好人好事加一宣传报道,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精神面貌,可能能激励更多的人。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为此,他把有问题的学生、甚至是犯了罪的孩子都放在自己班,亲自教育,使他们个个成为有用的人或人才。这是多么值得学习和敬仰的大师!教育评估不仅要评估出好的,更应该评估出基础薄弱、条件较差、经过努力转变为好的。要知道,转变一个差生、改变一个差校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汗水、心血会更多、做起来会更难。另外,对于乱办班,乱收费、乱补课、乱买卖辅导资料、超额布置作业的现象,宣传舆论、媒体报道、教育评估不能姑息、不能手软。真正把减负难题落到实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学生负担过重,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无奈,是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所以,不可能一个文件,或几次会义能解决得了的。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群策群力、下定决心、花大气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相信用不了几年,过重负担的顽疾一定能够治理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会在充满快乐、沐浴幸福的环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2019年8月1日

 

  • 上一篇: 【老根】老根书法作品欣赏
  • 下一篇: 【杨通性】儿童快乐教育浅析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