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合力。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卫生、财政等13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区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在政府的领导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认真落实配套政策,形成了市、区两级政府联动,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是健全制度,强化监管。市政府转发了《合肥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设置审批、执业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服务内容的通知》,统一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考核标准。 二、创新机制,调整资源,加快网络建设 一是制定《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发展规划》。在区域卫生规划指导下,制定了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稳妥推进原则,确定到2008年要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前2年实现国家提出的发展目标。 二是调整结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坚持宏观调控与微观布局相结合的原则,以现有基层卫生资源为主体,对全市区级医院、街道卫生院、企业职工医院和卫生所等医疗机构进行结构和功能改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三是发挥区级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分级管理、以区为主”,既明确了区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又调动了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各区政府都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制订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政策、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瑶海区等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以无偿或减免的方式提供。 四是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社会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我们不但对原有公立和企业基层医疗机构实施转型改造,还通过招标的方式,批准30家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五是典型示范引路,促进全面发展。我们紧紧抓住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省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活动的机遇,组织各区互相学习观摩,有力地推动了各区的工作。 三、完善功能,突出特色,适应社区居民需求 一是开展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主的医疗服务。通过建立残疾人康复站、下发精神病防治药箱、定期上门和随访等方式,为社区特殊人群提供便捷的“一对一”的健康服务。 二是开展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计划免疫为主要内容的防病工作。市政府要求:已建成的和新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体现预防保健的功能,承担辖区人群的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任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使预防保健工作下沉到社区。 三是向居民普及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意识。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过程中,我市始终将普及健康知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来抓。通过与居委会合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月举办一期健康教育讲座,并深入社区发放资料、提供咨询,帮助居民提高健康意识。 四是将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纳入统一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动协调和配合计划生育部门开展工作,中心承担辖区居民计划生育药具的免费发放,并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实行一体化管理。 四、培养人才,提高素质,增强发展后劲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2004年建立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并根据安徽省《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制定下发了《合肥市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施意见》。2005年,我市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举办了多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班,共培训社区卫生管理人员217人、全科医师114人、社区护士95人,其中101名全科医师和92名社区护士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资格考试,成为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通过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从思想认识、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方面有了根本的转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居民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通过几年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党委政府重视是前提、部门协调是保障、网络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是关键、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居民满意是目标。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加大对社区卫生的经费投入,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使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