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太白山游记
 更新时间:2015-1-28 16:36:28  点击数:4083
【字体: 字体颜色

太白山位于眉县之南,海拔三千七百七十二米,为内陆最高峰。夏商周三代称惇物,汉称太乙,魏晋始称太白。

自唐以来列入国家祀典。余酷爱山水,久望登临,遂于九三年八月十三日(古历六月二十五日),同宝鸡市公安局令鹏、眉县公安局刘景毅、许友平、县委统战部郭纪芳、荆仓绪、工商联王多魁、县医院李恒、廖平芳夫妇、民政局杨宝勤诸同志结伴而行。早九时从汤浴口乘车于红桦坪小憩,车沿三十八个盘道逶迤而上,十点半至下坂寺。行程四十公里,海拔二千八百余米。山有二石似人,清康熙时观察临汾贾鉝,取名为二仙山,下板寺原庙有木板房,现建有两层楼两座供游人住宿。从新辟景点七女峰亦可至此,也是从远门上山交汇之地。上午十点半由下坂寺步行,拾阶直上约十里于十二点四十至上坂寺,下段为冷杉林带,间有杜鹃花丛生,上部因多西风,松枝全都朝东生长,如旗帜招展,故称之为风向树。途中于救苦岭小憩,得五绝一首:乘车云雾里,漫步上青天,林海浩瀚处,坐听涛声澜。救苦岭是因游人登山至此已疲倦不堪,遂斩木为杖以助行而得名。上坂寺现已无庙,依石岩供铁像三尊,有铁羊一只,铁香炉一个,三位像中一为三太白。上坂寺至神凹途中分天岭路侧有铁牌位一个,上铸金老爷神位。原供松花坪内,系咸宁县南门外太白庙仁义村众弟子叩献。下午一点半至少白山之下文公,约十里之遥,庙在山脊已不存。北侧一凿石洞可容数十人,现有铁碑一,铁像十,铁钟二,铁瓦六十五。碑额曰:高山太白。系清乾隆十六年六月初一立,合阳、长安、兴平善男信女所捐,为创修神凹洞记,文载此处距山巅约四十五里。大铁钟铸有白玉庵住持广玉花、顶神弟子刘君成、王世杰。为首人王子道、王汉栋。大清国陕西西安府咸、长二县,省城内外善男信女等。并铸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句话。为康熙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记造。铁瓦系岐山县王旗寨、眉县栎树芽、康富元等于清同治二十年九月铸造。由下文公至上文公号称四十里石头地,即神鬼二凹,遍山巨石嶙峋,悬空欲坠,给人一种恐惧感。考为第四纪冰川遗迹。路在山南侧,较平缓。下午三点到上文公庙,此处是一大山豁,砌石为墙,以避风,中间平旷地约十余亩,有石砌窑洞两孔,原供神祀,现供游人休息。余至此已筋疲力尽,天气突变,云雾缭绕,虽然未雨,而水气使人毛发尽湿,遂跌坐石上歇息。庙周有铁碑三,其大者为乾隆元年十月铸。木雕神像十一,八尊供于南侧石墙内,三尊供于石窟中。上文公也是由营头登山的交汇之地。传说原庙为高店主建。上文公再上为石阵,称三山九牙十二重楼。立石似人,貌若拱立者,形像揖者,坐像戏者,奇兽卧者,栩栩如生。余遂题七绝一首:战阵森森布山脊,形态栩栩貌若人,持枪舞戟似战斗,天工造物果神奇。行约十里至二里关,里许至铁锁关,道路崎岖难行,关隘险峻,仅容单人而过,此处操捷径可上拔仙台。经六个多小时跋涉,于下午五点十五分到大太白海。夜宿太保局帐篷。是夜风吹雨打,身着毛衣雨衣仍不能御寒,确生登太白一日经四季之感。大太白池四周山峰环绕,池水从北岸山口之悬崖绝壁处泻下,其声如风吼雷鸣,池广约三十余亩,清鉴毛发,余有感于其清净作七绝一首:清澈涌出雪山顶,忧是天宫悬明镜,大地有水多混浊,何如灵湫绝世清。古传池边有鸟,名:净水童子,树叶草枝若落池中即飞衔而去,余身临其境觉所传非实。因从上坂至此,数十里间已寸草不生,鸟兽罕至,只有部分草甸,池周全是乱石,何来落叶与神鸟。大太白池东有庙三间,现做灶房,原五间铁皮房九零年被火焚毁,池西岸有道人李九霄新建角铁结构房四间,供游人住宿。池南山半有一石洞,名曰冰洞,藏物经年不霉。当日下午风雨时来,余冒雨登记了文物。池东岸有铁钟三,铁碑三,铁香炉九,铁神牌三,锁形铁牌一,铁罄一,铁神像三十。铁钟一为三官殿移此,铁神位一为勅封昭灵普润福应王,一为汉世封褒金谷司将军,千积太白山金龙大王,一为仁义将军王爷神位。系哑柏镇于清康熙三十八年铸。碑系知干州事黄镇于清乾隆四十九年修行宫时所铸。锁形牌系凤翔、宝鸡、岐山弟子侨清海、任克敬、李树梅于光绪十四年献。诸多文物全在露天,受风雨削蚀,余不尽惋惜。此庙原系小法仪讲渠村主建。八月十三日早,抄捷径登拔仙台,为太白最高峰,台上较平坦,一片乱石,广百亩余。中央建雷神殿一座,前后殿各三间,全系松板,造型精巧,可惜年久失修,已向东北倾斜,濒临倒塌。殿内供神像四、钟一、罄一,后殿神位雷霆师。到八仙台最高峰时,仍是细雨霏霏,飙风呼啸,因氧气稀薄坐起顿感目眩头晕,遂草草登记了文物。现存庙宇前后殿各三楹,耳房两间。下部十余间庙,九二年五月遭火毁。变为废墟,数千铁瓦散乱于地,无人收拾。瓦系明嘉靖年间眉邑知县陈照丞主持铸造。并有大钟一口。上部庙内有铁钟三,一口破烂,一为铝制。罄五,前殿有木神像四,殿后舍身崖有铁神龛一,木像一,香炉一。后殿木神像十九,铁钟一,为太白山最大者,钟上铸文为陕西省凤翔府邑太白山拔仙台。捐资有眉邑北太白庙、杨家台、魏家堡、竹园村、张家村、邓家村、秦家堡、张台、汶家滩、齐家寨、华家村、葫芦口、黄家村、姚琪寨、王启寨十七家及县城内外。系光绪十三年季春所铸。庙为营头大湾村主建。庙后即舍身崖,壁立万仞,深不见底,俯视使人不寒而栗。余于此得七绝一首:登山绝顶我为峰,似可伸手摩苍穹,身临世外清净地,犹如超尘一仙翁。大太白池南拔仙台西侧,名稻地凹,数里内全是草甸,有沼泽数处,汇为细流,稻地凹之名不虚耳。凹内有三官殿一座,系木板房,存铁钟一,铁像七,木像九,罄二,香炉三。钟是清咸丰元年五月初一造。

八月十三日下午依然细雨霏霏,无晴的征兆,遂与数同志反回上文公,由营头一线下山。上文公到放羊寺约二十里,路沿山荫斜下,冷山林遮天蔽日,风景清秀。放羊寺有庙三间,位于山脊路东,供铁像三,清道光年间所铸铁牌一面,香炉二。道人李景祥叙说了放羊寺的传说。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兵败逃遁山中,无粮断炊,见一群羊,忽然狂风大作,羊受惊乱跑,将两只弱者踩死。元璋才得羊充饥。后建寺纪念,因名放羊寺。由山脊左侧约二十里,为明星寺,有庙三间,位于山脊南侧路东依山崖石窟建房四间,庙内存铁像二,泥塑像一,铁牌位一,庙属金渠上堡子建。是晚留宿此庙。其山上部为针叶松林,下部为杂木林。明星寺亦称明心寺,传为朱元璋得羊解困到此还愿明心。八月十五日早由明星寺起程行约二十里,于七点四十到平安寺,途中翻五道沟壑,俗称五道灌。路险滩平。平安寺位于山脊路东,现存前殿三家间,后殿坍塌已久。道人李至常集资准备于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开工重建,因雨而延期。庙内现存铁像八,罄二,像为三位太白、玉皇、吕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院内竖铁碑一,为太白山之最,系光绪二十九年铸。明星寺至此,沿途林木乔灌相间,庙侧山花盛开,鲜艳夺目。平安寺的传说有二,一是说朱元璋兵败逃此,摆脱了追兵,才平安无事。二是说元璋幼年其父将他用箩筐担着逃到此,饥饿不堪,遇一老太舍饭充饥。并说现在天下大乱,要得保平安除非一担担。其父行到明心寺才醒悟,知元璋是一非凡人物。从营头上太白,平安寺到明心寺路最险,上山的人到此祈祷平安,下山时,平安寺以下再无险境,使人感到安全。所以我认为这是平安寺的真正含意。斗母宫上距平安寺约二十里,路沿山腰,基本平行。此庙山景极佳,有斗母峰、药王台、二郎台等峻峭玲珑的小山峰,青松罩顶,云雾缭绕,颇具奇观。余因得寺一首:数峰突兀小玲珑,古木参天松杉青,莫道江南山水秀,太白依然有奇景。斗母宫位于上山路右之山脊,靠小右石窟建有小庙两间,简易房六间,奉木铁像十尊,庙系齐镇上西铭主建,眉县九寨十八村投资。由斗母宫直下二十里到菩萨大殿,庙位于山脊路东,有上殿三间,新建下殿三间,神堂一间,油毡房三间,存铁像四尊,系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吕祖诸神。罄一、香炉二、铁瓦千余页。僧戒辉介绍了周围景观。殿南有六台,一曰起云台,庙内有铁菩萨像一尊。二曰梳妆台,庙内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铁像各一。三曰紫云台,较高险,钻牛鼻洞可达台上,庙内奉一佛二菩萨铁像三尊。四曰雾绕台,庙内奉三大佛铁像各一。五曰颂经台,庙内奉文殊、普贤、观音菩萨各一。六台距大殿较远,已不知其名,庙内供五尊菩萨铁像。菩萨大殿系本邑黄家坡、上下范家寨、上下洪寺、赵家寨、田家寨、上河寨、中河寨、下河寨、铁家寨(即城关铁家沟)、高桥上、官厅村、段家庄、县北庄、东凉阁、槐树湾、野狐沟、下西铭、烟霞村、北山崖、营头、岭堡、东关巷、蔡官寨、小寨、张赵村、西双庙、铁炉庵、长潮湾等三十村于民国二十九年重修。其碑记镶于庙东墙。山西省主席邵力子捐大洋六百元。总会首黄文印系洪寺人,会首雷升云蔡家崖人。骆驼庙有庙四间,位于山脊路东,奉玉皇、太上老君、吕祖木像各一,庙系齐镇村主建。二里关在山脊路东,庙已无存。原系齐镇一组主建。上白云有庙三间,汤房两间,塑像两尊,位于山脊路东,王长官寨主建。下白云有庙三间,厢房三间,供观音菩萨像,位于山脊路北,齐镇东凉阁主建。中山寺位于山腰距营头约三十里,周围竹木葱茏,环境清幽。建有前中后殿各三间,较为宏大,厢房六间,系曲清村主建。僧人岗正经努力维修一新,颇具规模,并有作记。蒿坪寺位于大湾河东岸,距营头二十五里,地势平坦开阔。庙原系杨千户寨马鞍山村主建,有庙十二间,汤房两间。比丘尼来修主持重修焕然一新。此为入山第一大寺。行人多在此休息。黑虎关新修庙两间。原系金渠堡子花园主建,位于河东侧峡谷北口,此处两山对峙,宽仅数仗,气势森然,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因名黑虎关。从营头登山,自菩萨大殿以上二十里一庙,大殿以下五十里庙。是日下午大雨倾盆,到蒿坪后只得乘四轮车出山,晚歇营头进林寺。

关于大白神祀,据眉县志载,太白为西方之名,佐少昊而治秋令。五行为金,卦为兑,金壮水生,故多冰雪澍雨。兑者说也,故多灵感。湫池之水,诚求之可愈百疾。其立庙祀神,唐以前无可考。唐天宝年封太白山神为神应公。唐贞元十二年孟秋因旱祈雨,京兆伊韩皋下令饰祠。宋至和二年七月十三日,封太白山湫为济民侯,熙宁八年进封福应王,绍圣三年改封济远公,又进封惠济王。元朝才析封为普济、惠民、灵应三王。亦称大阿福、二阿福、三阿福,取福利民生之意。阿者,寓亲切之感。今称大太白、二太白、三太白。清乾隆五年封号曰昭灵、普润、福应王。特此赘述。

此行因天雨所阻隔,南坡几处景观未及游览,深感遗憾。太白游记非记也,是粗集这次登山目睹的一些资料,对今后了解太白山的地理位置、历史革沿、宗教文物或者有益,是为记。

苇谷逸叟牛佑民九四年五月五日于眉城 
 

 

  • 上一篇: 祭窦建德联
  • 下一篇: 没有了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