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位置: 金石秀水网文学艺术网 >> 作者三 >> 生活的歌 >> 正文
 
长安画派魂常在、石鲁弟子出新风 ——浅析张杲大师人物画
 更新时间:2016-10-28 16:56:21  点击数:1764
【字体: 字体颜色

 

张杲说:“长安画派的精神是`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我是一直按照这个精神走的。一个画家的第一幅画,是他自己、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脸、自己的心、自己身体中的一切,包括生命。我的艺术,以觉悟我,觉悟天下众生为宗旨。以无为本、以性为门、以情为路,直指人心,从自己潜意识深进去,发现人性的奥秘。表现婴儿之心、顽童之目,苍秀之躯、天地之灵。我在传承长安画派的同时,很注重艺术的个人独创性、独创天下性、深刻性、随意性,独创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奇迹“。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西方文艺复兴创造的灿烂文化,亦受到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垃圾文化、病态文化、阉人文化等也成了所谓的时尚文化。人性挣扎于——人与天地自然、生与死、国与民、人与人、人与事、人与事物、贫与富、进与退、得与失、成与败、男与女、美与丑、善与恶的时空二元对立之中。人类失去了天真与和谐、人性失去了天真与谐,变成了孤苦的流浪儿……。文化也变的一文不值。

全人类渴盼新的文化。时代在呼唤真正的文化艺术大师,而整个全世界又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在宣传大师力作的出来……

有人向我谈到一位国画家,他是石鲁先生的得意门生、张杲,1976年因陪同石鲁先生被批判参加在西安碑林举办的‘黑画展览’,并因冲击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要求为石鲁先生平反昭雪而再次身陷囹圄。

1977年谐同李世南、叶坚等创办《长安国画学会》。1978年,应中国文化部之邀,在北京友谊宾馆和藻鉴堂作画。1979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入李若禅教授工作室学习,成为北京斋派后学……

不就是那个看着像济公和尚的那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么?我们相见,是在他的工作室,他穿一身粗麻布衣服,留着大胡子,眉浓显宏,看起来很随和,可是,说起话来,却振振有辞,一套一套的,一点也不随便,丁是丁、卯是卯,待人彬彬有礼。

我从他的洁净中看出三种意思:一是指他眼睛里,无忧先虑,坦坦荡荡,没有机巧和世故,他似乎没有受过任何磨难,没有任何压力、紧张与烦恼。(奇妙的是、他的人生曾经过风刀霜剑、血雨腥风的洗礼)。二是他的眼睛里无私无贪,他似乎没有什么未满足的欲求,而是显得满足,很富有,很幸福。也很自信,心里充满阳光。(更奇妙的是,他的生活是两袖清风、浪迹天涯……)。一个好的画家,第一幅画是他自己的眼睛,是自己的脸,是自己的身体,是自己的生命。张杲艺术以觉悟自我性命而觉天下众生为宗旨,以性为门,以情为路,直指人心,直面人生为创作方法,走进自己的潜意识深处去发现人性的奥秘,去表现一个婴童之心,顽璞之情,苍松之秀,天地神灵。三是指他的眼睛里,无痴迷的傲慢与偏执,似乎没有什么作为与追求,甚至并没有读什么书,眼睛里没有知识分子的理性障碍造成的衰老,沉重和疑虑。而是保留着童真直觉,真是明白四达而无知。(真实的他不仅仅是李若禅的研究生,而且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精通诗书画、哲学、宗教和韵律)

我从心里服他了。

张杲,在艺术道路上亦是一位勇于探索的中年画家,才有诗人的成熟,由于受古文明和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关中艺术的侵染,长安画派的深刻影响,也由于他的素质和偏爱,他更注重学习了中国写意画的优良传统,并大胆吸取了近现代方面多种流派的绘画精髓,创造出了自己的绘特色,彰显个性。这种创作的精神,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如他的《秦岭野牡丹》,就给人一种厚实的美感,人们只有爱护之心、观赏之心,将野林之处的美尽收眼底。

一个艺术家,他越有才,生活上越不容易相处,张杲性情耿直、干事较真,棱角分明,其骄傲,却也孤独。他在画坛不断地否定自己。他认为:自我颠覆的破坏性,是艺术工作者自律的原点,不能无休止的纵容自己,美无边际,这样,艺术家就会自以为是。艺术家们要自律,其实,在有些时候,什么都不是,什么会意,只是思考,艺术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思考上,这是一种新的见地和意识。

我们翻开张杲的画集,如打开了一道启悟生命的玄妙之门。正如我的夫人、他的学生梁鸿所说:“每一幅画都让人震撼,像是灵魂出窍,又像是被源源不断注入生命之泉,从头到脚,是陶醉、是灵动,用什么样的语言都不能表达”。

我认为:“张杲是在他的精气神上,是他精气充足的神泉,生龙活虎般的真正的男人于一个美奂绝伦的女人在相知相爱,从爱到相互爱,求爱到做爱。人与天地自然,无私奉献的执情关爱”。以前我们看梵高,曾震撼于他那浓烈的情感色彩。今天我看张杲的画,感觉完全变了,在这里不是被辉煌灿烂的外表所感动,而是被画中宁静幽微、精妙奇诡的内涵所陶醉。我想作者一定是一颗深藏不露的夜明珠,修成了璀璨晶莹、金刚不坏的人格,具有八风不动之心,有跳五行之力。

我又认为他自身的心让道老子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据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觉日明,益生日祥,心使气日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

老子说道德涵养深厚之人,生命原精神元气就像赤子般纯洁其真,毒虫不螯其魂,猛兽不夺其志,攫鸟不伤其心。泰山崩于前面而不乱,不用思考男女交合之事,牛牛也雄硬勃起。精充气足,神全的得道之人,终身劳作之也不知疲惫。内心空灵无私懂的自然规律的人是最明智,最健康,最幸福的人。自和贪梦的人是最不道德的。不道之人就会老的快,病得多,死得早。

然而,张杲开始沿着老子《道德经》指引的道路前进——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性静气柔,永葆婴意之心)“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洞悉宇宙人生运行规律而无差错)”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英雄天下而无私)天门开阖,能为熊乎?(决胜四海而能情柔心慈)明白四达,无能乎?(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却能做到无半点酸腐的匠气,能像婴儿无私无知天真纯洁)做人要水一样,普利万物而无私空灵明澈,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只有无私才能成就其私。

深入到人体的本源——做爱。画中女人心中可以穿越生命时空的幽幽精灵。他将做爱表现成了情深意浓、幽默天真、如诗如梦的美妙童话。在他的《榕树下的女子》一、之二、之三等画作中,表现出男女人格从做爱中逐步超越的心引 力,个体生命自然逆转,进入开慧,明心见性。他的画以”做爱“、”救爱、”自爱与互爱“为主体,来表现天地合一境界中无私奉献的人格、智慧与力量。这些画真有难以言说的穿透人生命灵魂的力量。

《万物皆空因果不空》画作深入到人性的本源处——做爱,男人是女人心中崇高的偶像,女人是男人心中可以穿越生会时空的幽大精魂。在他的《无取无舍》《金色阳光》、《心无所性》、《无名所性》、《古》、《山月随人归》、《杨柳依依》、《应寻此路去潇湘》、《羌笛何须怨杨柳》、《额济那旗胡杨柳》、《曾经密林》、《风雨桥头》等画中,表现出正大光明地展示女人,轻盈飘舞、纯洁美妙,如彩虹落地。人从天上来,从山中来,从水中来,人与天地共存。

毕加索同众多女性的感情纠葛一直影响着他的作品,他的所谓艺术追求,始终与性紧密地纠缠在一起。他并不隐瞒自己在画作中的性表现,那些被解构的怪异形式与他畸形的性心里密切相关,与其说这是独特的艺术形式,不如说是毕加索特有意欲的表现符号。……!!!!!!

张杲站在中西画结合、古今交汇的点上,将继承与创新二元对立化,不断的否定,不断的创新,最后达到统一。从境界和技法上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当他处于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便入天堂之路。然而,当他进入自私贪婪、轻狂无情时,又成了地狱之门。成为灾病之源、苦难之根、愚昧之本、衰亡之泉。青藤是天地精气的象征,只有守住精气,才能牵住男人的牛牛(男根),精气只有回归自然,牛牛(男根)才能雄莽恒鲜。老子是神秘圣君而又纯朴天真的,是日精月华孕育的金刚宝石天是璞岩,是天地自然风雨雷电的无私奉献而创生。(2014年,由陕西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真本集》。张杲中国画作品山水、人物卷。该《真本集》由石鲁先生题词。

成就美女之美,张杲也就是百美百姿色——春情美,清纯也美。艳丽美,朴实也美。浓妆美,自然也美。活泼美,雅静也美。天真美,成熟也美。文柔美,刚健也美。聪明美,憨痴也美。在技法上,画也是千画千技法。有澄澈空灵的线运而停,更有新霁清肠春草冬洁的诗句萌生。                                                               

张杲的人物画,以其独创性、深刻性、随意性、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有迹,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1977年偕同李世南、叶坚等创办“长安国画学会”并由石鲁撰书,(后由方济众改名的“春潮画会”并举办首届“陕西省山水花鸟画展”)1978年应中央文化部之邀在友谊宾馆暨藻鉴堂作画。1979年考入北京中央 美术学院高研班,入李若禅教授工作室,成为北京齐派后学。1980年在校读研期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杲画选》,全国发行。1990年由香港英属艾利博有限公司出版《张杲画选》第二集。1995年应邀出访英国皇家学院“兰卡斯特大家”为纪念欧洲二战胜利五十周年举办的“张杲与中国日”文化活动、讲学、教授与画展,并在“达比画廊”举办与南京画院俞继高等六人的“现代中国画展”并出版合集(英文版)。作品获毛姆图书馆收藏证。作为一门严肃艺术的中国画引起英国BBC的两次专访与报道。1997年出访欧美八国,在美国获院士奖项。1998年在纽约获全美粉画协会荣誉证书,同年又应英国皇家美术联合总会暨皇家水彩协会之邀与广州美院方楚雄先生第三次赴英国举办画展等。2001年开始在陕西蓝田县田境内终南山北麓“上林苑”遗址(汉唐皇家守猎园)附近修建“行园—张杲美术馆—老杏林”暨“长安画派史料研究室”2002年由胡会敏先生策划出版第五本个人画册《张杲画选》。2007年出版《老呆子作品辑》、201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杲人物卷作品》暨入选《长安精神》进京十六人展大型画册。2014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撰发行《真本集》大型个人专集。

  • 上一篇: 【蒋述卓】侠骨丹心 动地诗情
  • 下一篇: 雨中行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