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长篇小说《孤军》连载七十九
 更新时间:2016-6-22 15:55:46  点击数:996
【字体: 字体颜色

 

79·

火种的失而复得,把三个人又从这几天的僵局里暂时解脱出来,相互之间的气氛又慢慢融洽起来。王昌林说:“吃次亏就长了一次记忆吧,我们必须再建一间专门做饭的窝棚,也就是灶屋,把那盘一直在露天地里的石灶砌到灶屋里来,做饭时用明火,不做饭时要在火灰里埋上火种,这样才能保证常年火种不断。”

九斤黄虽说嘴硬,可她心里一直愧疚着,于是说:“你早就该这么安排了。”

灶屋选地基时,开始都想依偎着原有的大、小两间草棚建,柱子都立起来了,王昌林又左看看右看看,老是觉着不对劲。他想到了一个问题:灶屋里常年火种不断,万一什么时候一不小心失了火,会殃及到这两间当家窝棚。白天失火还好抢救,若是夜里失火那就太危险了,烧了草棚可以再建,把人都烧死在里面岂不都完蛋了?那么排长回来就找不到半个人了。

九斤黄说:“是的,人不是为了烧死才活着的。”李小幺更是佩服王昌林:“王班长想得就是周到,你的水平完全可以当个保长!”王昌林笑了一阵说:“你李小幺大概只晓得全世界只有保长一个狗官吧!”

心情好干活就快。三个人一致同意把灶屋地基选在离住屋十米开外的下风处。反正也没有别的事在后面催着干,等把这间做灶屋的窝棚搭齐整,又过过细细地在里面盘上一盘灶后,就到收获那几样秋庄稼的季节了。

王昌林带着两个人在住屋草棚前,用木棒细细瓷瓷地夯出了一块上百平方米的平平展展的打谷场坝子出来。

先把玉米掰了,一串一串地挂在打谷场边上早已搭好的那根木梁上凉晒。为了防备野兽夜里来糟蹋它们,王昌林对李小幺说:“我给你一个任务,白天太阳一出来就把玉米棒子搬出来晒,晚上都要收进草棚里,免得被野兽来拖跑了。”

然后是黄豆。连黄豆秧子一起扯了,抱回来铺在那面打谷场坝子上晒,晒焦了豆荚,用竹杆一通抽打,就打出了黄豆粒。

再然后就是红薯了,王昌林总舍不得挖,说插秧子的季节晚了点,还没有长足,总拖延着让它们多长几天。

李小幺对于红薯,总有着割舍不下的深厚感情;“王班长,这红薯挖了,天一冷可不好储藏,该可以让我们放开肚皮吃了吧?”

“再放开肚皮吃也不能吃得不留足明年的种子吧?明年的种子……。”李小幺的话提醒了王昌林,是啊,这红薯种储藏到哪里呢?看来还得像老家一样,在房子里挖个红薯地窖。明年要种上两亩地的红薯,不行,万一排长们都回来了呢?得种上五亩地的红薯。那至少要留五十斤的红薯种。还有预防烂掉、损耗的部分,那至少得留上一百斤。一百斤,也用不了多大个窖。不对,挖回来的红薯不可能十天半月都吃完它吧?那以后吃什么?要想细水长流,还是得把一大部分红薯都储藏进地窖里,不然一场雪下来,空气一变冷,一夜就冻烂了。

说干就干,小十字稿、小铁铲、竹铲、竹筐,虽然工具不合手,看似蚂蚁挖洞似的,因为他们有过挖陷阱的经验,一个多星期下来,就在灶房里挖成了一眼地窖。地窖是罐子形的,上口筛子大,肚子五尺阔,达到了预想的两米深度与能储藏两千多斤的要求。王昌林站在里面,举起一只手,还够不着洞口。

王昌林说:“怎么样?我们虽然没有合手的工具,可这红薯地窖还是胜利挖成了。”

九斤黄说:“这口地窖不光可以窖红薯,也可以窖人,再有日本鬼子的飞机来轰炸,这里完全可以当防空洞了。”

李小幺一步跳下去,在下面朝地面大喊道:“司令,你也下来嘛,这里面能藏一家人!”

九斤黄想起了上次陷阱里的野人,就说:“还能加上一个‘老家伙’吗?”

 请看连载八十

 

  • 上一篇: 谭光荣
  • 下一篇: 长篇小说《孤军》连载八十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