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政治家中,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及明太祖朱元璋等,都能以任贤使能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惟其善任而已。”他在驾驶群雄统一中国之后,衣锦怀还乡时还高唱《大风歌》,念念不忘“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著名的《求贤招》中写到:“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贤之”。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心诚则灵,得萧何、张良、韩信以弼。国运昌盛一时。刘邦对他们给予高度评价,曾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决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被誉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为实现评定天下的宏图大志,曾迭次下令求贤:“唯才是举,吾得用之”。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并在实际中广开贤路,访求贤哲。由于他知人善任,列德尚贤,当时人才云集。“英雄入榖”,“文有十八学士”;武有四大骁将。依靠这些贤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业。朱元璋深谙兴替之道,经常说:“致治之道,在于任贤,”他在与群臣论及元朝兴衰的教训时说:“贤才,国之宝也,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贤者当政与恶人当道,对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几千年来的历史证明,有贤臣为明主的股肱,老百姓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一些,国家就兴隆;碰到*佞之徒在昏君左右,助纣为虐,百姓就深受其害,国家就不景气。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太平盛世”等繁荣时期,无不与当时的统治阶级者“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相关。相反,历史上的“党锢之乱”、“八王之乱”、“甘露之变”,等祸国事变,又无不与当时的统治者“任人唯亲”相关。这一点,汉代杰出思想家刘向有一段精辟的分析,他说:“昔者,唐虞举九贤,布之于位,而海内大康,要荒来宾,麟凤在郊。商汤伊尹,而文武(周文王、周武王)用太公(姜太公),闳夭、成王任周召(周公、召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译,祥瑞并将,遂安千载,皆由任贤之功也。无贤臣,遂五帝三皇,不能以兴。齐桓公得管仲,有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危机之辱。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而霸……。秦王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亡,汉用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祸如此“。刘向的论述,固然带有浓厚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色彩,但至少可以昭示人们;“无论哪个朝代,只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那就一定能兴旺”;反之,如果是“贤者居下,不肖者居上”,那就一定不景气。被后世史学家誉为“中兴之主”的汉光武帝刘秀,堪称礼贤下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