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服务|生活|常谈|作者一|作者二|作者三|书法|绘画|红山文化|图片|下载|名家|教学|影音|党建|用户
 
治国之道  务在举贤
 更新时间:2014-1-15 17:16:46  点击数:4004
【字体: 字体颜色

在封建政治家中,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及明太祖朱元璋等,都能以任贤使能而著称,汉高祖刘邦奋布衣提三尺剑,八年而成帝业……惟其善任而已。他在驾驶群雄统一中国之后,衣锦怀还乡时还高唱《大风歌》,念念不忘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著名的《求贤招》中写到:贤士大夫有肯从吾游者,吾能尊贤之。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心诚则灵,得萧何、张良、韩信以弼。国运昌盛一时。刘邦对他们给予高度评价,曾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决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被誉为治世之能臣的曹操。为实现评定天下的宏图大志,曾迭次下令求贤:唯才是举,吾得用之。雄才大略的唐太宗也认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并在实际中广开贤路,访求贤哲。由于他知人善任,列德尚贤,当时人才云集。英雄入榖文有十八学士;武有四大骁将。依靠这些贤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业。朱元璋深谙兴替之道,经常说:致治之道,在于任贤,他在与群臣论及元朝兴衰的教训时说:贤才,国之宝也,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贤者当政与恶人当道,对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亡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几千年来的历史证明,有贤臣为明主的股肱,老百姓的日子就比较好过一些,国家就兴隆;碰到*佞之徒在昏君左右,助纣为虐,百姓就深受其害,国家就不景气。历史上的成康之治、”“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太平盛世等繁荣时期,无不与当时的统治阶级者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相关。相反,历史上的党锢之乱八王之乱甘露之变,等祸国事变,又无不与当时的统治者任人唯亲相关。这一点,汉代杰出思想家刘向有一段精辟的分析,他说:昔者,唐虞举九贤,布之于位,而海内大康,要荒来宾,麟凤在郊。商汤伊尹,而文武(周文王、周武王)用太公(姜太公),闳夭、成王任周召(周公、召公),而海内大治,越裳重译,祥瑞并将,遂安千载,皆由任贤之功也。无贤臣,遂五帝三皇,不能以兴。齐桓公得管仲,有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危机之辱。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而霸……。秦王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亡,汉用而大兴,此未远也,夫失贤者、其祸如此。刘向的论述,固然带有浓厚的英雄创造历史的色彩,但至少可以昭示人们;无论哪个朝代,只要贤者在位,能者在职,那就一定能兴旺;反之,如果是贤者居下,不肖者居上,那就一定不景气。被后世史学家誉为中兴之主的汉光武帝刘秀,堪称礼贤下士君。他泛爱容众,恢廓大度,亲近贤士,并不惜重礼,征隐居山林的天下英俊,在他的麾下。形成了以云台二十八将为支柱的东汉稳定的统治集团,出现了被历史称为为光武中兴的有名盛世。但是,东汉末年,由于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造成汉室衰败,最后在惊天动地的黄金起义中土崩瓦解。东汉兴衰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切肤之戒。三国时的诸葛亮总结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覆也。汉初文、景二帝,承袭高祖勋业,任用先朝功臣,听取贾谊,申屠嘉等贤者的建议,广招贤良,减省租赋,大兴文治武功,把西汉王朝推向了极盛。相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搞任人唯亲,实行门阀制度,造成政治昏暗,经济凋残,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前期,继承了贞观用人之风,倚重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使开元之治贞观之治后,成为我国历史上经济繁荣、国威远扬的有名盛世。遗憾的是,唐玄宗思贤求治的精神并没有也不可能坚持到底。晚年,他对于口有蜜、腹有剑的*佞之辈李林甫言听计从,对高力士、杨国忠这些斗鸡之徒百倍宠幸,使唐王朝从封建社会的顶端旋即跌落下来。纵观中国历史兴衰,给人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是:任人唯贤,长治久安;任人唯亲,国家必乱。

  • 上一篇: 牛天民学习工作简历
  • 下一篇: 话说办公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 发表评论   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  收藏此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站长邮箱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2018 金石秀水文学艺术网电话 13201781298 QQ:307816818 微信:13201781298陕ICP备07006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