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必先辩贤。但评鉴人物,识别人物品姓优劣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白居易在形容辩才难度时感慨地写到:“试玉当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三年期”。诸葛亮的体会更为深刻:“夫知人之性,实难察焉,美恶即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即是说:没有什么比考察了解人的品性更难的了,善和恶固然不同,内心活动和外部表现也不一样,有的人看来忠厚而实际心怀*诈;有的人表面上恭敬而内心欺诈;有的人看起来非常勇敢,而实际却很怯懦;有的人看起来十分尽力而实际上并非忠心耿耿。也正如魏征在回答唐太宗关于择官用人问题时所陈述的那样:“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踏陟,察其善恶,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尽管辩贤很艰难,古人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汉朝思想家刘向总结了辩贤的六条标准,名曰“六正”:一曰: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于禁乎显荣之外,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仪,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教其恶,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成败,早防而救之,塞其问,绝其源,转祸以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职事,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六曰:家国昏乱,解为不谀,敢犯主之严颜,面言主之过失,如此者,直臣也。即:一是:事情还在隐蔽萌芽时期,就能独自清醒地看见存亡的迹象,在事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时刻,能事先采取措施,防止祸害事件的发生,使君主能够保持显荣的地位,像这样的臣子,叫做圣臣。二是:竭尽心力,操劳国事,每天进献好的意见,用礼仪来劝勉